Tuesday, 19 July 2011

Children

我母親深刻地記得一個我小時候發生的故事,她告訴過我很多次,帶著一種對我童言童語的驚奇。她說,有一回她帶我到我們習慣造訪的小兒科,我雖然是個小病人,卻安靜地環顧四週,看著混亂的候診間,因病痛而哭鬧的嬰兒、四處亂跑的小孩與手足無措的家長,然後皺著眉頭,十分認真地問她:「媽媽,我以後可不可以不要生小孩?」

我不知道當時的我,是把自己當作個小大人,而以不屑的態度看著那些哭鬧的小孩,或是已經隱約地體認到為人父母所應面對的麻煩與痛苦,因此想逃避這對許多人來說是人生必經的歷程。但是我不是一向對小孩抱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我很小的時候就當了阿姨,兩三個小毛頭追著我纏著我,要我跟他們玩,他們唯我馬首是瞻,像是我的小跟班。和小孩玩一向難不倒我,而一般來說他們很容易就會喜歡我。我也曾經有過一段渴望有自己孩子的日子,看著公車上的嬰兒而突然熱淚盈眶。

然而我不知道的是,小孩會脫離可愛的年紀。接下來就是難以管教與不可理喻,然後就是青春期,開始把父母氣得吐血。而根據我母親的說法,直到今日,她仍然得為我們三個早已成人的孩子操心,令人疑惑到底如此耗費心神養育小孩是否值得。人們總是說:「等你做了父母就會了解,母性會自然產生。」然而那是種錯覺、是種迷魂劑,讓你滿心歡喜地擔下這「甜蜜的負擔」。如果已經知道那是種負擔,何苦冒險去追求它?要是它一點也不甜蜜呢?

當然這樣的擔憂看在許多為人父母的人眼中,或許是很傻的,是典型沒當過父母的人的想法,或許哪天我當了母親,回頭看看這篇文章,也會嘲笑我現在的幼稚與傻氣。這是這幾天的想法,也是我首次對想擁有自己小孩的想法感到遲疑。有時候感覺自己越活越回去了,年紀大了,考慮多了,但是思慮卻不一定明智,跟年輕時候比起來,只是徒增煩惱,卻沒有實質幫助。有太多時候,是自己的腦袋把自己給困住了,想得越多、越是綁手綁腳,到最後一事無成,還不如年輕時候的肆無忌憚呢。說到底,我其實也是個無知的孩子,只不過更憂慮、更不可愛了。

Saturday, 2 April 2011

It's my life

明天是英國的母親節,現在想起我媽卻有種複雜的感覺。還好不是台灣的母親節,不然我會因為不知道該不該打電話回家而感到為難。我的爸媽算是很好的父母了,我要念書就全力支持我,再苦也要供我念完博士班。或許是因為如此,我總是希望能夠滿足他們的期望,我知道拿到博士學位會讓他們感到驕傲,如果以後可以在大學任教就更好了,我想他們會為此高興。我知道這是我的人生,可是我就是不由自主地想要實現爸媽對我的期望,對於一個近三十歲還要靠家裡資助才能完成學業的女兒,學位已經不是一個人的事了。畢業後找甚麼樣的工作才能不負博士學位的頭銜,才能不覺得大材小用、不覺得浪費了這些年的投資,都是我心中無止盡的憂慮。有時候我懶性大起,幻想著找份可以糊口、規律安定的工作過一生,可是一想起自己正在念博士班,就知道已經騎虎難下。

我的求學過程一直十分順遂,就算我打混得嚴重,我還是擠進了北一女、台大、LSE跟SOAS,在中研院雖然只是個小小的沒有前途的研究助理,放在CV裡也還可以唬人,因此父母對我有信心、有期望是正常的。雖然念博士班是我自己的決定,因為我有著從事自己研究的憧憬,但是其實多多少少,我也希望能夠使父母為我感到驕傲。近年來,我媽醉心佛法,常常吐露出人生無常、無須強求的態度,但是我卻仍能清楚地感覺到她仍然放不下世俗的價值觀。雖然她說她對我沒有甚麼太大期望,頂多就是拿到博士學位、找份可以接受的工作、結婚即可,但是何謂「可以接受的工作」?結婚對象應該要如何?我猜她心目中最完美的圖像,應該是我找份教職或研究工作,認識個有「社會地位」的男人(至少大學畢業、研究所為佳、有專業與經濟能力),然後結婚生小孩。

婚姻市場上,男男女女是這樣被秤斤論兩的,是嗎?學歷、家庭背景、社會地位都要能夠匹配,才能談感情。所以有僅限三師加入的婚友社,所有客觀條件都已經經過審核,才能避免門不當戶不對的窘狀。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 她從來沒有對我的男朋友滿意過,從來沒有。有時候我想,或許我就等著她為我安排相親吧,至少男方已經先合了她的意。總是馬後砲,總是在背後議論。總是在分手後,才好似有先見之明地告訴我,她早就不看好。嫌人家長得不好看、頭開始禿了、嫌人不夠高、學歷不好、家庭背景不佳,可能有家族遺傳疾病。對哥哥的女朋友也都一樣,總是有毛病可以挑。她總是說外公對爸爸十分滿意,給他打了99分,因為爸爸學歷好、一表人材、身材高挑、有家族企業,只因為戴眼鏡所以扣一分。難道這些外在條件就保證了她的婚姻幸福美滿嗎?她自己清楚。當同事朋友間比較誰的孩子嫁得好時,有沒有人在乎表象之下,兩人相處的情況?我知道婚姻牽涉太多層面,但是難道愛情不是婚姻的基石,幸福生活不是婚姻所追求的目標?說我太天真吧,我仍然相信愛情。

當妳披頭問我:「他做什麼的?」「他什麼學歷?」「他多高?」當妳擠出一句:「這樣可以匹配嗎?」請妳想想,為什麼這些年來,我從不提及自己的感情生活。

Saturday, 5 March 2011

年輕的時候常常哭,每次哭都覺得天要塌下來了;現在很少哭,但是每次哭都覺得自己很軟弱,很厭惡自己。 記得有一次在民族所辦公室躲起來崩潰大哭,是因為開會的便當晚到,害遠道而來的老師同學們等不下去而離開。我心裡明白是小事沒錯,事件本身不值得我這樣大哭,可是那是長期以來的壓力累積,才在這樣荒謬的小事上爆發。

年紀越大,越覺得自己不能被小事擊敗。而很多以前覺得是大事的,現在都成為小事了。失戀復原的速度越來越快,論文整章被否決也是摸摸鼻子就重寫,事實上這些都是小事,我的人生沒有大挫折。就是明白了自己已經擁有夠幸福了的人生,才會時時告訴自己不能放任自己軟弱下去,因為很多人過著更辛苦的生活卻不像我這樣抱怨或落淚。學著理性過生活,學著為自己負責,一個快三十歲還要靠爸媽資助才能生活的學生,其實心裡壓力很大。可是誰沒有壓力?誰沒有責任?長大的過程是痛苦的,而我不知道甚麼時候才算真正長大。是可以自己養活自己的時候嗎?還是受到挫折不需要打電話回家跟媽媽哭訴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