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9 December 2010

Love Actually

聖誕節又即將來臨,這個基督教世界中最重要的節日,對我來說也只不過是另一個長假而已。今年英國比去年還冷,十一月就下了第一場雪,一直斷斷續續地下,昨天的那場大雪又將窗外的草地蓋上了一層綿密而又鬆軟的白色毯子,或許今年真的有機會有個眾所期望的White Christmas.

為了應景,我又重看了2003年的舊片Love Actually. 這種聖誕節應景片倒是跟香港的賀歲片有異曲同工之妙,找來的全是大牌,多的是實力派演員,不過難得的是劇情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零碎,反而很成功地說了個很好的故事。我也忘了最後一次看這部片是甚麼時候,感覺像是很久以前,因為這次重看,多出了許多從前沒有的心得。

或許是英文更進步了,但更多是因為住在英國久了,對這裡的文化、媒體都比從前熟悉太多,重看此片時,才能感受得到這些微妙的意涵。我一邊驚訝從前遺漏掉這麼多細節跟隱喻,一邊感歎要真正融入一個社會,語言絕對不是充要條件,要理解任何一個社會現象,有太多文化基礎、歷史背景是必須先具備的。舉個例子, 我很喜歡看stand-up comedy(這種形式的comedy亞洲似乎不太流行), 外國人常會發現每個英文字都懂,但就是不知道哪裡好笑,偏偏全場觀眾都笑得東倒西歪,這是我最強列地感受到自己是外國人的時候。在學校裡其實學不到甚麼英國文化,畢竟我們是「亞非學院」,我學的又是「人類學」,大家談的老是「異文化」、老是正式的語言,老實說這脫離社會現實太多了些。

幸運的是,我跟英國室友同住,有機會學習一般英國人的生活與文化。和他們同住,我觀察到了(也學會了些)滿口髒話、各種罵人的詞句(令人歎為觀止的豐富辭彙)、諷刺語法、與英國人的乾式幽默(dry humour). 這些或許聽起來不怎麼正面,但是其實從這些很粗俗的面向,你可以學到很多很「英國」的東西。英國人其實很糟糕,而他們從不介意被人發現,而且往往這些負面的人格可以被轉化成無傷大雅的笑話,很多東西在台灣社會講出來會引起眾怒,在英國卻是再平常不過的了。在台灣不可以公然戰南北?英格蘭人在電視上說蘇格蘭人都是酒鬼、格拉斯哥人都短命、威爾斯人都幹綿羊、愛爾蘭人只會吃馬鈴薯,康爾瓦人(Cornish) 都是無知的農夫,然後非英格蘭人認為英格蘭人都是自以為了不起的天龍人。這些都常常在笑話與喜劇裡被提到,反正大家都一樣爛、你看不起我,我還不屑理你咧,大家半斤八兩。

語言不等同文化之處可以從一個很好的例子看出來。儘管美國跟英國都說英文,但是文化差得實在是太多了。最近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英國的喜劇短片‘gap yah’, 但是下面的評價兩極,英國人大笑狂推,但是很多非英國人卻認為短片無聊、看不懂、甚至offensive. 其實很簡單,要理解這個短片,就要先對英國的階級制度有了解、還要對英式腔調、用語有一定認識,才能懂得影片的梗,才能從主角的腔調跟用語聽得出來,他影射的是哪一個社會階級。我有時候還是那個在眾人大笑時仍不知其所以然的局外人,但是我已經漸漸進入狀況。當我可以理解笑話裡的每一個梗、可以聽得懂格拉斯哥口音、利物浦口音時,我總是不禁感到一陣像是人類學家成功踏入田野地的興奮。

本來要說Love Actually的,竟然拉拉雜雜地扯了這麼多,就算是背景介紹吧。先從Hugh Grant談起吧,在本片裡他算小牌的了,演技也不怎麼樣,不過既然他扮演的是英國首相,就先談這個角色吧。Love Actually拍攝的年代是2003年,Tony Blair擔任英國首相的時代。Blair時常被批評說他跟美國總統(也就是小布希)很好,老是跟在小布希的屁股後面,連進軍伊拉克也都是以美國馬首是瞻。所以電影裡反應了這樣的社會現況,美國總統完全就是個自大的混蛋,想一手掌控英國的外交政策。不過在電影裡,導演與編劇完成了觀眾的夢想,讓英國首相硬起來,為了英國人民的主權跟美國總統正面槓上。想必當時看這部電影的英國民眾,也感覺電影說出了他們的心聲,暗自希望Blair真的有這個魄力吧。(要是馬英九有那個懶趴 (have the balls, 英文台語英雄所見略同)在公開場合說「你他媽的中共別想干涉台灣內政外交」,我也會坐飛機回台灣去投他一票)。

再來是Liam Neeson,拍此片時他太太Natasha Richardson還沒意外身亡,不過他在片中剛好飾演一位甫喪妻的鰥夫,重看此片、想起他太太在2009年過世,令人感到無限唏噓。在此片中,他還有相當濃厚的愛爾蘭口音,畢竟他本來就是愛爾蘭人,還演過Michael Collins。可惜近年來他都在好萊塢發展,也搬到紐約去住,他的愛爾蘭口音也一點一點地流失了。Love Actually實在太多可以說的,儘管影評不是太好,Rotten Tomatoes 給他63%, IMDB好一點給他7.8, 但是除去一些比較不必要的橋段,幾位大牌的橋段都頗有可看性的。聖誕假期,就是要有這樣一部溫馨、有趣、卻也令人傷感的好片相伴。

Sunday, 3 October 2010

遠離檳城

      睽違一年,我又回到田野地檳城。報導人熱情不減,竟像是這一年的分隔毫不存在。適逢齋戒月,我與他們一起齋戒這最後的幾天,調整著時差、忍受著日間的飢渴,轉眼間明天就是開齋節了。


      這趟到檳城,我很難定義是甚麼目的,是田野嘛,卻又沒有明確目標,要說是渡假,卻又嫌不夠放鬆。離開倫敦啟程到檳城時,心情就已經很複雜,一方面思念檳城的人、事、食物,卻又隱約感到一股田野特有的壓抑情緒。他們雖是我的朋友,卻也是報導人,說到底他們幫了我太多忙、對我十分照顧,但是對於他們,我始終懷著感激卻無法放鬆的心情。


      我帶到檳城與帶到台灣的是兩批不同的衣服。在這熱帶的馬來西亞,我穿長袖衣服與長褲,要不就是短袖上衣套上長袖外套。在穆斯林面前,尤其是在我的寄住家庭面前,光是穿著短袖都讓我感到不自在。閒話家常之後,就是慣常的伊斯蘭傳教時間。我該如何回答我對伊斯蘭的感覺?為甚麼我還不入教?他們口頭上總說這一切都要看阿拉的指示,我何時入教只有阿拉知道,不能勉強。可是三不五時就叫我多祈禱、叫我尋求阿拉的指示,問我有甚麼他們能夠幫助我,讓我敞開心胸接受阿拉。我知道信仰虔誠的穆斯林總覺得能從地獄救出幾個人就盡量救,他們出於一片好意,但是我好累好煩好膩。人情壓力大過一切,我心裡掙扎不已,他們對我這麼好,我卻一再讓他們失望,他們會怎麼想我?為甚麼他們不懂,這樣逼我,只會給我壓力,就算我在這樣的壓力下入教,那也沒有意義。更何況我絕對不會因此入教。


      我做不到「把一切交給阿拉」,我是世俗的人,我愛人生在世的一切喜怒哀樂。昨天她說那些隱瞞家人而入教的人,應該勇敢告訴家人,就算他的母親因此自殺,那也是阿拉的意思。是嗎?今天如果我的母親精神身體狀況不佳,告訴她一個消息會造成她的生命危險,我還可以不顧一切地去做,然後「把一切交給阿拉」嗎?如果信仰一個宗教代表必須拋棄一切人世間的情感,那麼恕我駑鈍,我愛我的媽媽多於阿拉。看著她嘴巴一開一闔地說著把一切交給阿拉,我的臉部表情已經僵硬,腦子裡一個’shut up please!’的聲音被我艱難地壓抑住。逼我入教的嘗試層出不窮,我也只能咬著牙忍了下來。


      來到檳城五天,我才發現,當初想念的檳城食物,恐怕是沒有機會吃到了。因為想想我愛吃的東西:Roti canai, nasi kandar, 雲吞麵、肉骨茶,都不是馬來食物,偏偏在這寄住家庭,老是吃nasi ayam,要不然就是一堆魚。我討厭魚、討厭馬來菜的口味。去Pasar Ramadan(類似齋戒月的夜市)買的東西,馬來式的華人食物(炒粿條)超難吃,蒼蠅飛來飛去也得照吃。至今去過Pasar Ramadan兩次,我就食物中毒兩次。


      今晨坐在馬桶上滴著汗、流著淚,因為噁心暈眩而搖搖欲墜的時候,我已經想不出這趟到檳城的目的。

Tuesday, 17 August 2010

追憶似水年華

    她總是把他當成最好的朋友,至少當初她是這麼想的。她深深地被他獨特的氣質所吸引,那是一種她從未呼吸過的味道,自由與放鬆的味道。在她混亂的感情世界裡,他從未駐足,對她來說,他沒有性別,是一個超越了外表,而顯露出靈魂的存在。他們極少談論自己的私事,絕非姊妹淘式的友情,只是以絕佳的默契相處著,打發著時間。儘管外人霧裡看花,他們也只是像喝水一樣,毫不費力地維持這樣的友誼。

    而朋友們總有分道揚鑣的時候,或許大部分的友情都建構在頻繁的互動之中,一旦失去了互動,友情也隨之淡薄。她開始不知道他在忙些什麼,不知道他對未來有何計畫,甚至開始不知道該跟他聊些什麼。那個可靠的、沉默的卻又幽默的影像依然存在她腦海中,只是越來越小,小到不知道還存不存在的地步,變成了MSN上一個甚少打開的對話框。

    然後他有了女朋友,而她不知道,至少沒有被告知過。她感到一陣失落。像是無法接受孩子長大的母親一樣,她也無法接受原來他是有性別的,原來他是個男人。更為難過的是,他從來沒有向她提過這件事。其實,那又怎樣?她也從來沒有和他談過她的感情生活。他們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沒有約定好,似乎只是有個共同的默契,讓他們的友誼維持著沒有性別的互動。她只是感嘆,當初那如水一般輕鬆、自在的友誼,似乎也如水一般,隨著時間而流逝了。

Friday, 6 August 2010

Girls are suckers for sweet talk

    最近是心碎的季節,女孩們為了遊戲人間的男人而落淚。M說,當你過了三十歲,婚姻市場上還單身的,也只剩下這樣的選擇了。要不有問題,要不就是沒有定下來的意願。我向來很樂觀,總是相信世界上還是有好男人存在,只是好女孩必須張大眼,才能有一天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只是,那一天何時才能來臨?更重要的是,女孩們能不能慧眼識英雄?

    昨天在個聚會中,我認識了一個令人一見傾心的女孩J。然後我才知道她與X曾是男女朋友的關係。X是個迷人的法國男生,我三年前在SOAS的圖書館認識他,他不是特別好看,但是有股成熟男人的魅力,重要的是,他有張甜死人不償命的嘴,光是靠那張嘴,就讓眾多女生為之著迷(我承認我是其中之一)。不過,SOAS是個小圈子,研究東南亞的圈子又更小了點,後來我從同個圈子的學生那裡聽說他是個花花公子,興趣就是用甜言蜜語搭訕女生,當時聽了,對他的幻想頓時破滅。但在昨晚之前,我也沒想到他竟然糟到了這個地步。他和J交往同時,還是不停地在外拈花惹草,後來因為沒有錢,還搬去跟J住在一起,分手後,欠J的錢卻死都不還。真不敢相信這樣的男人,可以靠著那張嘴就騙倒一堆女生。女生啊,實在應該戒除愛聽甜言蜜語的惡習。

    我們老是抱怨愛不對人,不過說來說去,都是我們自己的錯,誰叫我們無法抵抗甜言蜜語的誘惑?

Saturday, 19 June 2010

Lactofree

              original

    以前在超市看到哪些為了各種過敏體質特別設計的食物,像是gluten-free, nut-free, lactose-free等產品,都覺得這些人實在太慘了,吃個東西也得再三確認食品包裝,也懷疑真的有這麼大的過敏體質市場嗎?

    結果我才發現我有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這症狀很顯然是近幾年才發展出來的,因為小時候喝牛奶一點問題也沒有,長大後也很常常買牛奶來喝。可是大約從2007年開始,我每喝牛奶必定脹氣,有時伴隨放屁,但是最痛苦的莫過於整晚脹氣睡不著覺了。從那個時候起,我就對喝牛奶開始產生了複雜的情緒,往往很想喝,卻又擔心不堪的後果。我的乳糖不耐症甚至到了多喝幾杯奶茶就發作的程度。

    今年初,在超市發現一個牌子,叫做Lactofree. 在英國超市中整整一大片的牛奶區裡,它往往就只佔著那卑微的兩行(全脂、半脫脂),但卻將我再一次地帶回那喝牛奶的天堂。當我第一次買到Lactofree的時候,有一種「天啊,原來我也成了那種飲食麻煩的人」之感嘆。就這樣,Lactofree成了我的救贖,現在我可以盡情喝奶茶、盡情喝牛奶、吃麥片,它喝起來就像一般的牛奶,而且包裝上還有一頭牛,真是可愛到不行!

    不過,雖然買到了沒有乳糖的牛奶,還是無法避免地會吃到許多含乳糖的食物。每周三是我們房子裡的lasagna night, lasagna裡的béchamel sauce就是用牛奶、奶油跟麵粉等做出來的。而在這樣歡樂的場合裡,我當然一定得捧場室友做的lasagna,但是往往吃完以後,就得面對整晚腸胃不適的惡果。前幾天在網路上做了些功課,發現竟然有種健康食品/藥品可以提供我身體裡缺乏的乳酸酶,今天馬上跑到健康食品店買到了這神奇的東西,叫做Lactase Enzyme. 恰逢lasagna night, 吞了三顆藥丸,吃下lasagna, 至今腸胃安然無恙!真是乳糖不耐症患者的恩物!

    其實西歐人比較少有乳糖不耐症,但是其市場也大到可以有公司特別製造無乳糖產品。那麼普遍有乳糖不耐症的東方人呢?是否就只能放棄牛奶呢?對於有Lactofree這樣的公司,專門為我們這種乳糖不耐症的患者製造適合我們的乳製品,感到十分溫馨。特此撰文感謝。

Tuesday, 15 June 2010

現況

今天從健身房回家途中,下起不大不小的雨,沒帶傘的我,想著反正全身是汗,回家本就該洗澡的,就這麼不疾不徐地在雨中走路回家。

淋著雨時,不由自主地想著明天可能會感冒,畢竟英國現在的天氣有時候還是有點涼。但是又想到,我已經很久沒有感冒了。我媽可能會說是她給我吃的健康食品的功勞,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不過我真的接近一年沒有生過病了,跟以前動不動就感冒的情況大不相同。

現在的我,有時間就運動,盡量吃得健康,每天若是吃到了五種不同的蔬果(5-a-day),就會覺得有成就感。和室友相處愉快,天南地北地聊,還有一群很好的朋友。該念書寫論文的時候,就會盡量努力,對於自己的研究越來越有成就感,更有無比的熱情。我愛我的爸媽,不過這一點不是最近才發展出來的,只是趁著這個感性的時刻,也把這點加入我幸福人生的拼圖。

我已經單身將近五個月,從來沒有單身這麼久,也從來不知道單身可以感覺這麼好。從來不知道生活不再繞著一個人轉,是多麼輕鬆的一件事情。我認為這是一個天上掉下來的祝福,讓我有機會看看自己,重尋自己的價值。這幾個月來,我想我做得還不錯,除了少數困惑的時刻,我一直在體會自己一個人就可以發展的人生方向。

我很快樂。對於自己容易滿足且感到快樂,我認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有時候我容易為了小事而鑽牛角尖、不快樂,但是回頭看看自己的人生,我總是非常滿意。那些性格狂爆、乖戾的日子、困頓的家庭關係、破碎的感情世界,都是我的一部分,而今日的我,還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還是對人生充滿熱情。這不值得開心嗎?

Tuesday, 8 June 2010

Play it cool

有天清晨,她帶著徹夜未眠的疲累與不相襯的紅暈笑顏回家。

‘I’ve been out with this naughty, naughty American guy..’ 眨了眨眼,她回到自己的房間。

數週後,她收到一封語意不明的簡訊。

‘What’s with the “I am not ready for another relationship, to which things seem to be heading” ?’ 她疑惑。
‘I don’t want a relationship either. What makes him think this is heading to a relationship? Two booty calls at 4 o’clock in the morning? I just called him when I needed a shag!’

‘So what should I do? Should we keep doing this? I mean, he is a really nice guy, and you know, maybe if we shag like five times more, I might start liking him.’

儘管如此,那晚,她仍然傳了個簡訊給他 ‘Fancy a casual, non-serious something?’

兩天後,她眼中帶著興奮與嬌羞,準備出門與他約會。

‘That night I sent that text and went to his house. He was knackered or something and left me outside without answering my call. I was so fucked and decided to completely ignore him. The next day he realised what he’s done to me and started sending me millions of texts saying he’s terribly sorry. Today he kept saying sorry and asked whether he could take me to dinner.’

換上貼身牛仔褲,精心吹整了捲髮,灑上令人迷醉的香水,她踏上未知的旅程。

‘In case something ridiculous happens and I don’t come home tonight…’ 她交代著,臉上掩不住的笑意。

Play it cool, girls.

Tuesday, 6 April 2010

Top Gear and Malaysian Cars

    Top Gear是英國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汽車節目,因為我以前的室友老是在看這節目,我才逐漸開始看這個節目然後喜歡上它(節目,不是室友)。基本上就是三個對汽車有狂熱的男人用各種方法玩車,再加上幽默對話跟惡搞風格,常常讓我笑到前仰後合。這個節目完全不甩什麼環保意識,強烈反對油電混合車、更不用說電動車了。最享受的就是駕駛Lamborghini, Aston Martin, Ferrari, Maserati這一類的車,以追求速度與馬力為第一宗旨。

    不過雖然節目裡常有機會駕駛到千萬名車,有時候也是會介紹一些不是那麼昂貴的車子,像是有一集,製作人就丟給他們三輛很便宜的車,要他們選出比較好的一輛,這就揭開了Top Gear酸馬來西亞車的序幕。選出來的三輛便宜車,有兩輛是馬來西亞車,分別是Perodua Myvi (這個現在到處都有人駕)跟Proton Satria Neo(沒看過)。結果馬來西亞車從頭被嫌到尾,整輛車都是超廉價材質,全是塑膠製品,連輪胎圈都是塑膠做成鋁合金的樣子,遮陽板翻下來之後就看不到路(不過可能是因為該主持人Jeremy很高的原因)。他們還把車開到倫敦的商業中心Canary Wharf去,讓那些西裝筆挺的金融業者試開這些爛車,讓他們知道都是他們的錯,讓經濟不好,所以大家買不起好車,哈哈。最後因為車太爛,他們還抓狂把車噴漆,開到國會大廈附近用擴音器大喊: ‘V8 ! not G8! ’  ‘acceleration! not nationalisation! ’ 結果被警察關切,他們有時候還真的是玩笑開很大,英國媒體真的很猛。

    這還不夠,有一集他們講到一則新聞: 有個孕婦在趕往醫院生產途中就在車上生了,剛好那是一輛KIA (韓國車),所以該夫婦就把小孩取名KIA,然後KIA車商竟然因此送了他們一輛KIA的車,此事因此上了報紙。主持人Jeremy說: ‘If you are on your way to hospital, in labour, and in a KIA, For GOD sake, GET OUT. ’ 另個主持人Richard還說: ‘could have been worse, could have been, Proton. ’ 節目裡面講話都很毒、很直接,爛車就說爛,醜車就嫌醜,不過重點不是他們主觀的價值判斷,畢竟人人意見不同,重點是看他們搞笑。對了,KIA在馬來西亞也很流行。

Tuesday, 23 March 2010

馬來西亞與印尼的Nasyid音樂比較

raihan           tashiru

     Nasyid指的是一種伊斯蘭音樂,通常是多聲部合音的阿卡貝拉(a cappella)形式,就我在檳城與穆斯林相處的經驗,Nasyid音樂算是一個在穆斯林間頗流行的genre.

     有幾個我的報導人什麼音樂都不聽,只聽Nasyid. 馬來西亞的Nasyid通常包含一些可蘭經的經文,其他就是馬來語的歌詞,通常都是很宗教性的內容,像是感謝阿拉的賜與,要做虔誠的穆斯林之類的。副歌則經常是很經典的穆斯林口語,例如la ilaha ilallah, Muhammadan rasulullah (There is no God but Allah, Muhammad is his Messenger). 或是Allahu Akbar (God is Great). 我坐在他們的車裡,連續好幾個小時聽的都是這樣的音樂。連七歲的小孩也會跟著音樂唱誦可蘭經裡的阿拉伯文,我也不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說了幾次的Shahada (伊斯蘭的信仰宣誓,也就是誠心誠意地說la ilaha ilallah, Muhammadan rasulullah,宣誓完之後,就等於成為一個穆斯林).

     總的來說,雖說是音樂,但是宗教意味還是十分濃厚,而且音樂類型實在無法吸引我,感覺上跟配了音樂的南無阿彌陀佛差不多。可是前幾天接觸了印尼的Nasyid音樂,卻讓我眼界大開,發現Nasyid也可以這麼好聽。其實我的前印尼室友Fajar早就讓我見識了印尼流行音樂的高度發展,印尼的流行音樂已經受到很深的西方影響,我個人認為其水準不下於台灣,而且更接近歐美流行樂的主流,許多印尼流行音樂若不聽歌詞,很容易就會以為是歐美音樂。印尼的Nasyid也不例外,雖然內容還是很勵志宗教,但是曲調就是很跟得上流行,這點跟馬來西亞的Nasyid音樂就差很多。再講穿著,馬來西亞的Nasyid團體,以Raihan為例,不是穿阿拉伯式的長袍,就是穿馬來傳統服裝,重點是一定要戴帽子(songkok或是taqiyah)。印尼的Nasyid則完全西化,看起來就像是一般的流行樂團一樣。

以下是兩個樂團曲風的比較:

印尼Tashiru團的 ’T4’.  內容是說人生道路上有挫折之類的,但是要有信心等等之類的。注意從2:29(綠色歌詞)開始:Subhanallah, Walhamdulillah, Walaa ilaaha illallah, Wallahu Akbar. 都是很常見的穆斯林掛在嘴上的宗教性用語,意指: Glorious is God, Praise to God, There’s no God but allah, God is Great. 但是卻用周杰倫曲風唱出來,讓我覺得很困惑(但是也很喜歡),因為我很習慣馬來西亞那種'很用力要展現虔誠'的方式XD

 

馬來西亞Raihan的'Ya Nabi Salamun alaika' (May Peace be upon the Prophet)雖然是馬來西亞的樂團,可是會出現很多阿拉伯風情,例如在沙漠騎駱駝之類的場面。樂器的種類也不多,侷限在鼓、鈴鼓這類樂器,比較符合傳統Nasyid音樂單純配樂的精神。

Sunday, 21 March 2010

人類學現代性與職業道德

    Joel Kahn在討論人類學研究中的現代性時,以馬來西亞為例,討論在後現代的社會脈絡中,人類學家所遭遇到的道德挑戰。這樣的道德挑戰來自於馬來西亞學術界,因此並非傳統上來自outsider(西方學界)或是insider(研究對象)的批評,這樣新型的挑戰迫使現代人類學家開始思考,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質疑,以及人類學職業道德需不需要因應這樣的挑戰而做出回應。

    Kahn所形容的馬來西亞官方與學界對西方研究者的懷疑不信任態度,我也大致上經歷過。從申請研究許可的注意事項中,洋洋灑灑的一堆不可從事"敏感議題"研究,到規定外國研究者一定要有一個馬來西亞學術界的"擔保人",也就是擔保你不會在馬來西亞從事不利於馬國的研究,這種種都使外國研究者對馬來西亞研究望之卻步。比較起來,印尼的研究環境就好得多,官方與民間都保持著開放與歡迎的態度,這點我的指導教授在印尼的田野就是個明證。

    馬來西亞的伊斯蘭相當程度上與國際伊斯蘭世界對西方的抗拒抱持著相同的態度。伊斯蘭世界向來就有起起伏伏的復興運動,其中大部分的核心精神都是以抗拒西方(West)思想與特質(如資本主義)為主。西方學者許多以歐美中心主義(Eurocentric)所主導的研究裡,伊斯蘭世界被不公平地評估與批判,因此馬來西亞學者的抗拒心態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想起當初為了找一個馬來西亞學界的擔保人,像個無頭蒼蠅一樣,寫了很多信到UM、UKM等大學,但是完全沒有得到正面回應,甚至連個回信都沒有。我當時非常挫敗,但是所有曾到馬來西亞做研究的學者,包括Janet Carsten, Joel Kahn都有同樣的經驗。最後是靠關係,才找到了我指導教授的指導教授的學生作為我的擔保人。說到頭,這還是一個靠關係的社會。

    然而閱讀Kahn所敘述的,他在田野期間,身為一個西方人,所受到的質疑,我開始思考我做為一個研究者,一個在西方受教育的非西方人,在田野裡是如何被定位的?我不是大眼高鼻的白種人(傳統人類學家形象),我也不是穆斯林(一般會到馬來西亞做研究的外國學生),我是一個華人。華人,算是the unbeliever of unbelievers, 是異教徒中最無可救藥的那一類。不信世界上只有一個神,不屬於亞伯拉罕宗教(Abrahamic religions)中的任何一支。在馬來西亞的社會脈絡下,我應該是與穆斯林距離最遙遠的那類人,可是偏偏我又研究華人穆斯林,因此對他們來說,我是一種既遙遠又親近的存在。我想起一位德國人類學博士生,在我將離開檳城時,剛抵檳城,且從事和我差不多的題目:華人穆斯林。於是我將我的報導人都介紹給她,讓她有個順利的開頭。後來她告訴我,她不懂為什麼我可以跟某一家人那麼親近,因為那家人對於跟她互動並不是那麼積極。我也不懂,因為這家人對我非常熱絡,去哪裡都想帶我一起去,我們一起去野餐、參加婚禮、拜訪親戚、逛夜市買東西,做了各式各樣的活動。我媽說:會不會是因為你是華人,所以他們感覺你比一個白人更加親近呢?

    這又讓我聯想到田野研究者的形象問題。我認為我的存在就像是Nigel Barley所謂的"無害的白癡",身為一個半路出家的穆斯林研究者,我忠於自己初學者的角色,我的報導人們把我當作Mualaf(伊斯蘭初學者或初入教者)來教導。他們十分樂於告訴我一切有關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宗教,我是一個學生,像海綿一樣地向他們吸收各種各樣的知識,我吸收、我消化、我提出問題與他們討論、請他們解答。在這樣的過程中,人類學家與其研究者創造了一個對話的空間(discourse),而非傳統上你問我答的不平衡權力關係。在現代人類學中,民族誌的建構也往往向這樣雙向動態的形式靠攏。不過,研究者角色的拿捏是很微妙的,不能太笨,因為研究對象會覺得你很煩,老是問白癡問題;不能太聰明,不然研究對象會認為你什麼都知道了,而不敢在你面前多講話,以免獻醜。更糟糕的是,不能自以為聰明,像是某以為自己對伊斯蘭很了解的人類學研究生,人家會根本不想理你。(抱歉,又忍不住做了人身攻擊XD)

    最後再說回到職業道德。面對當地人的懷疑態度,人類學者該如何在職業道德上做調整?人類學研究的第一專業道德是"不能在任何程度上傷害研究對象"。如何定義研究對象?如何定義傷害?馬來西亞政府的態度肯定是不能批評他們的施政,馬來人的態度肯定是不能批評他們的伊斯蘭,華人穆斯林的態度則是不要傷害這個已經非常小的群體。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得到。何謂"傷害"?例如,在華人穆斯林需要團結的當下,我指出華人穆斯林間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以及各種無法合作的原因,算是對這個群體的傷害嗎?

    出田野前,我一點也不認為自己會有懷疑自己職業道德的一天,我以為只有透露報導人姓名導致報導人被抓、被殺之類的情形才算違反職業道德。而今,當我聽到報導人說:"我們相信你一定不會做出傷害這個群體的論述。" 我心裡卻突然有一點不甚踏實。

Monday, 15 March 2010

Undercover Princesses

     ent_princesses

     這是BBC 3的新節目,只有四集,目前播出兩集而已。是實境節目,內容是讓三位公主在六個禮拜內找到她們的意中人。公主?沒錯,她們是真正的公主,分別來自德國、印度、烏干達的三位公主,因為她們尊貴的身分,所以至今找不到男朋友,所以她們打算到沒有人認識她們的英國來尋找她們的Mr. Right.

     大家覺得她們誰會最先找到對象呢?德國那位公主年輕、金髮、身材姣好、活潑,果然第一個找到約會對象,而且源源不絕,每個男人都喜歡她。烏干達公主對男人要求非常高,列出來的需求多到不行,人非常挑剔,但是竟然也讓她在超市遇上了個很帥氣的加勒比海男人。至於印度公主,有點害羞,從來沒有約會過,因為印度人不可以約會,都是媒妁之言,哈哈。她不太習慣在酒吧裡面認識男人,主動跟人說話,男人也似乎對她這一型的比較沒有興趣,所以目前我看到第二集,她是唯一還沒有找到對象的公主。可是我最喜歡她,覺得她其實很開朗,很可愛,而且不看她體型,她的五官其實很美,人也看起來很年輕,實際年齡三十幾,可是從她言談間的氣質,卻好像是個天真的少女,是讓人越來越喜歡的女孩。

     下集預告中,印度公主似乎有了進展,我看了簡直比我自己交男朋友還開心!其實我周遭常常有這樣的朋友,雖然不是那種很耀眼,會讓男人眼睛一亮的女孩子,可是相處之後,連我都要愛上她們了,實在不了解為什麼男生們會讓這樣的女孩繼續單身。總之,我期待下禮拜的新進展!希望有人終於可以欣賞印度公主的內在美!

     可惜這個BBC iPlayer只能在英國觀看,不然我會推薦給大家。

節目網頁: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0rdvyj  (完整的episode應該不能在英國以外的地方收看,不知道一些clips可不可以?)

後記(22 March): 很令人失望的,第三集裡,印度公主並沒有找到任何Mr.Right. 原本在speed dating裡終於遇到一個相談甚歡的男人,還約好了要一起去倫敦玩,結果那個男人竟然當天才說工作走不開,不能赴約。我看放鴿子的機會比較大。後來印度公主再接再厲,跑到倫敦參加speed dating, 後來也順利地跟一個英國男人同遊倫敦,兩人似乎互動不錯,那個男人說印度公主有個'bubbly personality',看起來像是對她有個不錯的印象。兩人還約了下次見面。結果第二次見面,男的竟然安排了卡丁車(go-kart)約會,可是印度公主有claustrophobia,戴上安全帽會怕...結果就變成那個男的自己玩,公主在旁觀看(非常解high)。就這樣,這個男的從此消失。第三集的結局是,三位公主向喜歡的男生公佈她們的真實身分,並邀請男生到她們的王國去參觀。可憐的印度公主,只能邀請她在英國認識的女生(不知道是不是她的同事),看了令人不勝唏噓。

Saturday, 13 March 2010

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men_who_stare_at_goats

這部電影值得我為他寫篇文章,因為它實在沒有受到應有的注目。首先最糟糕的是,這部電影的片名在台灣被翻譯成’超異能部隊’,說不定還有人以為是X men那一類的電影。要是抱持著這樣的期待進電影院,那可就會大大失望了。再者,George Clooney在這部片裡面的形象不如他一直以來的瀟灑風,飾演的是有點神經質、有點怪怪的異能人士,也就是---瞪山羊的人。

故事大綱是:美軍有個利用精神力來打敗敵人的特殊部隊,隊長還是今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Jeff Bridges演的。隊長吸收了佛教、印度教、各種新世紀宗教運動與身心療法的大全(簡單來說就是老嬉皮),帶領著一群可以控制精神力的部下從事訓練工作,其中的佼佼者就是George Clooney,另外還有一個能力不如他,但是忌妒心強、手段殘暴的同梯Kevin Spacey。有天,美軍長官們要測試新的殺敵方法,也就是用瞪的方式就可以殺人。他們找來了George Clooney來做實驗,結果他也成功地活生生地把一隻山羊瞪死了。但是Goerge Clooney從此良心不安,最後退出了軍隊,但是美軍還是一直用山羊來做實驗。故事最後就是Goerge Clooney成功把美軍基地秘密實驗室裡的山羊跟中東囚犯(穿橘色囚衣,暗示Guantanamo?)通通放走,世界和平。

觀影重點:

1. 故事由一個戰地記者記述與旁白,記者是Ewan McGregor.

2. 特殊戰隊的成員被稱作’Jedi Warrior’, 用了Ewan Mcgregor在Star War裡面的梗. (電影裡Ewan還說他不知道Jedi是什麼XD)

3. 嬉皮風,觀看各種可怕的嬉皮造型,難得看到Goerge Clooney這麼拙的扮相。還有各式各樣新世紀運動的訓練法: 喝精力湯、踩火炭、瑜珈、九九神功…

4. 放走山羊跟囚犯的最後一幕,發生了不可預期的事,本片最爆笑點。

5. 最後Ewan也變成Jedi XDD

其實這部片看似搞笑片,但是影片隱含著對和平的渴望。不過因為用這樣諷刺、幽默的方式,大概不太合大部分觀眾的胃口,當然也不合奧斯卡的胃口啦。雖然很多人認為George Clooney會接這樣的片很奇怪,我倒覺得這部片很有他的風格,像是他會有興趣的題材,從影片裡的很多小地方,可以看出惡搞、諷刺與暗喻,我覺得是挺用心的一部片。推薦給: 喜歡微妙幽默的人。


Traile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C2TzspJn5A

Tuesday, 9 March 2010

Hippie, drug and SOAS

        這篇算是「左與右」這篇文章的後續感想。身為一個SOAS的學生,難免沾染上了些很嬉皮的習性,例如夏天的時候很愛民族風穿著(因為「民族風」其實根本就是熱帶的代名詞)、崇尚愛與和平、對奇裝異服怪打扮失去注目的能力,因為已經見怪不怪。這就是為什麼我看Taking Woodstock時,有種好像在參加SOAS學生音樂會的感覺。那種嬉皮風,抽了大麻之後飄飄然、軟綿綿的樣子,根本就是學校裡student common room的寫實景象。

        最近學校要花錢整修student common room,說是要把它「現代化」。然後SOAS的學生就跳起來了,因為所有改變現狀的東西,尤其是有「現代化」字眼的動作,在SOAS都是罪惡的(放屁!那何以SOAS有Development Studies?)。整修還沒展開,學生們就開始吐槽,說整修之後會失去原來的輕鬆的風貌,變成冷冰冰的機場候機室。我想說:「同學,我相信你們絕對有能力可以把機場候機室弄成煙霧繚繞的民族風地下室酒吧的。」甚至組織Facebook團體,約好整修前一晚大家聚在一起度過最後一夜,緬懷過去美好時光。Facebook上寫著整修之後,附近的毒販也會慢慢地被驅散(slow exodus of the friendly neighbourhood drug dealers),真是荒謬到極點。第一,毒品應該沒有合法吧?就算是大麻也一樣。我雖然欣賞嬉皮,但不包括這部分。第二,誰說整修之後毒犯就會跑掉?這是哪門子因果關係?我懷疑這些人吸大麻吸到頭殼壞去。SOAS還有些人以吸大麻為榮,拿來四處說嘴的。

        SOAS的學生就是那種很好心、追求公平與正義,但是有時候太容易因為激動而盲目的假左派。很多時候就是為反而反,在他們心目中只有ideology,沒有任何因時因地制宜的能力。所有人都是動物農場裡的動物,有人(或豬)登高一呼,下面就群情激憤,可悲、可嘆。

        我愛SOAS,我想大部分SOAS的學生都愛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校風。因為這裡的人尊重多元文化、強調平等與和平、關懷弱勢,聚集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對各式各樣議題有興趣。可是濫情真是一個大問題,某些人根本應該高中畢業就進NGO(AI之類)工作的,何必花錢上大學卻不好好學習理性思考?不過話說回來,這些人的確應該多念點書,免得他們一頭熱所從事的’development'成了當地人的困擾與負擔。

Sunday, 28 February 2010

Food and social class

英國的超市以價格、品質來分等級,大致上可以這樣排名:Morrisons(最爛最便宜)、Tesco、Sainsbury’s、Marks & Spencer、Waitrose(最佳也最貴). 以一個貧窮的學生來說,應該總是在便宜的超市買東西才是,但是因為住家附近剛好有一家Morrisons跟一家Waitrose,所以我有機會好好地比較一下這兩家處於極端的超市。

你說為什麼平平一樣的東西,要到比較貴的超市去買?首先,先講超市的規劃,東西的擺放位置。Waitrose明顯就是比較好逛,各類東西都適得其所,不像是Morrisons,你老是發現某些東西被歸類在奇怪的架上,然後你永遠得花比較多時間去找你想要的東西。再來講東西的品質,Waitrose的東西就是品質比較好,蔬菜都美美的,不像Morrisons老是有那種像是擺了幾百年的爛水果。Waitrose也有各類有機商品可供選擇,Morrisons?拜託,有得吃就好了,吃什麼有機?然後講環保意識,你從來沒有辦法回收任何Morrisons的包裝,所有的東西都是用最廉價最不環保的東西包裝的,而Waitrose的東西則大部分都可以回收。最後講服務態度,我曾經因為不滿意我的麵包裡面有肉桂味,但是成分表裡沒有標明,所以我拿到Waitrose退貨,他們很仔細地問了我的意見,填了顧客意見表,然後連發票都不看,就收回了商品,另外給我一張五鎊的禮券。Morrisons?光是詢問某某東西在哪裡,就得聽「不知道,你去問別人」聽個三四次。

這就是為什麼超市的價錢可以差這麼多的原因,去Waitrose買東西就是一個爽字。但是有時候你還是會忍不住想省錢而跑去Morrisons買東西,不過你往往會馬上後悔。上次買了一個才一鎊的pasta bake,回來一吃,覺得是世界上最噁心的食物之一,我甚至吃不出來那是什麼肉,那根本不是人類應該吃的東西。上次看了個BBC的節目,他們到農場以及屠宰場去,看哪些肉被用在什麼用途上,然後你就會發現那些結締組織、內臟之類的東西被做成絞肉、便宜漢堡肉,所以根本吃不出牛肉的味道。你也才知道為什麼同樣都是冷凍漢堡肉,價格可以差到這麼多,東西會便宜是絕對有他的道理的。

然而為什麼糟糕的超市可以存活?很簡單,因為很多人沒有錢。他一週就是那些錢可以花,要供一家大小吃穿,你能要他去Waitrose買那些有機食物嗎?如果同樣的錢可以買一大袋冷凍薯條,你會去買兩條胡蘿蔔嗎?所以從超市裡的消費者,你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社會階級的差別:Waitrose裡剛下班的白領階級vs Morrisons裡沒有工作的黑人主婦。我常常得到Waitrose買東西,因為他們的食物選擇比較多,很多我需要的香料、醬料都只能在那裡找到。但是對於只吃冷凍漢堡、薯條、冷凍三色蔬菜的人們,何必在乎哪裡有賣檸檬草、Pad Thai sauce跟泰式粿條?

生活方式往往不是種選擇,對很多人來說,他們根本沒有選擇。難道他們喜歡吃擁擠雞舍裡充滿抗生素的雞生下來的蛋?難道他們希望地球被無法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充滿嗎?有機、環保的生活方式是昂貴的,當你吃不飽的時候,自然沒有什麼心思去關心你吃的肉是怎麼來的,食物的包裝要丟在哪裡。我記得我曾經抱怨Morrisons的包裝總是不能回收,為什麼他們的消費者都不抗議?我室友說:「說不定Morrisons的消費者是那種根本沒有回收概念的人。」她的意思是,會去Morrisons消費的人本來就屬於比較低的社會階層,當然也有很多人根本沒有環保意識,因為他們根本就是會隨手亂丟垃圾的人。

曾經我是對於有機十分無感的人,總覺得有機食品貴得沒有道理。但是當我看到一些報導跟紀錄片,我才明白不是有機食品貴,而是因為非有機的食品太便宜,為什麼太便宜?因為太多節省成本而可怕的商業行為發生在動物、植物身上,所以他們成本低、產量高。現在我不能說只買有機食品,因為很明顯地我沒那麼多錢,但是為了自己的健康,為了讓動物受到人道的對待,我會盡量選擇英國當地的食品,因為英國對動物的畜養跟宰殺方式有比較嚴格的規定(實在不忍心去想美國的情況,詳情見紀錄片Food Inc.),買雞蛋的話,若是沒錢買’free range organic’,就至少要買’free range’。

只是一點抒發,一個社會階級與生活方式的小觀察。Sidney Mintz在他對糖的人類學研究中提到,糖是怎麼樣在不同時代裡,象徵著不同的社會地位。有機也是一種特屬於某種社會階級的生活方式,當然,不會是只能去便宜超市買一鎊冷凍食物的那些人。

Friday, 29 January 2010

Ylang ylang

前幾天買的依蘭依蘭精油,味道有點詭異,感覺像是有臭油味的茉莉。我去google了一下,依蘭依蘭到底有什麼作用,結果發現這東西根本不適合我啊。

功效:高血壓(我沒有),陽痿早洩性冷感(我也都沒有),美白(英國根本沒有太陽),頭髮烏亮(長髮剛剛剪掉),油性皮膚&乾性皮膚(你這是通吃是吧?) ,再生除皺(我很多類似的產品了),催情(我剛失戀耶),平衡油脂(我需要的是去除油脂),乳房豐滿(我….應該不需要吧),減輕憂鬱不安(我最大的問題是神經太大條)。

伊蘭也是很好的助眠精油,特別建議用於夫妻臥房,可以保持您主臥房愉快、兩情相悅的氣氛,也能給您夜夜好眠。2-3滴用於負離子闊香器,或是直接滴在枕上。同樣的,2-3滴用來做鴛鴦浴,也是情侶或是夫妻維繫感情的無上享受。(這是刺激我就是了…我去哪裡找人跟我洗鴛鴦浴…)

(以上給已婚朋友做點參考,生了小孩要記得包個紅包給我)

伊蘭又稱「窮人茉莉」,以氣味類似茉莉得名。(原來這就是我覺得聞到茉莉的原因,但是還是茉莉的味道好。但是茉莉精油真的好貴…我前一罐用完就捨不得再買了。在檳城的時候,會去印度人的花店買新鮮茉莉,那才是香、才是天然啊!)

搬新家~~

很久以前就想搬家到blogger了,這次終於如願以償,手動把一百多篇文章搬過來啦(但是comments搬不過來>_<)! Live spaces那邊還是會繼續維持,兩邊同時發佈囉。

Thursday, 28 January 2010

All by myself

一月二十五日,我失戀了。可是日子還是一樣地過,地球還是不停轉動,deadline還是在五天後。大哭一場後就好了,理性還是即時出現,告訴自己沒有浸瀰在悲傷的權利。隔天早上陽光普照,我出門迎接陽光,還有零度的空氣。到銀行領錢,發現銀行免費雜誌封面是Clive Owen, 馬上拿了一本,覺得這個世界對我真好。出了銀行,茫然不知該往哪兒去,站在路口想了一下,決定多走一段路,往熱鬧的大街走去。結果還是花了錢,但是說服自己,只是個幫助睡眠的天然藥丸,還有個放鬆心情的ylang ylang精油,這都是為了自己好,雖然失戀了,課業可不能因此受影響。又買了條觸感良好的長圍巾,沒有其它了,苦哈哈的學生應該沒有失戀大血拼的權利吧。

今天早上我醒來,第一個念頭告訴我: you are all by yourself. 我不難過,因為人總是必須面對孤獨的現實。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喜歡我,我也得喜歡我自己,我也得知道自己是什麼人,有什麼價值。我其實想不出我有什麼優點,除了覺得自己還蠻善良的之外。我知道自己相信人性的美好,容易為了簡單的事情感動,還保留著對萬物的好奇心,習慣用樂觀的態度看待人生。

人生在世,不能總是透過別人的眼光來看自己。如果像影片倒帶一樣看我記憶中的人生,那將會是許許多多的人,和他們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我之所以為我,都建構在他人的感覺與印象之上。我若覺得自己個性可愛,那是因為有人這麼說過;我若覺得自己聰明,也是因為別人這麼說過。我也曾覺得自己是個脾氣差又自私的人,當然也是因為被人這麼說過。那麼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大部分時間我覺得自己又醜又胖脾氣差頭腦又笨,唯有他人的讚美才能讓我稍微喜歡自己一點。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得到他人的讚美,我是不是就變得一無是處?

喜歡別人比喜歡自己容易。我很容易就發現人的可愛之處,每個朋友都有值得喜歡與珍惜的地方。原諒別人也比原諒自己容易,幫傷害我的人找藉口也是我的習慣之一。

我很單純地看世界,我總是抱持good intention. 這是我的優點,值得我開始喜歡我自己。

Sunday, 10 January 2010

我吃

又到了我吃宵夜的時間,這真是心酸的時刻。誰都知道吃宵夜不好,可是我時間到了就是餓啊。而且我覺得所有用腦力太多的活動都會很消耗熱量,所以每當我念書或是寫東西時,就特別容易餓。(誰來告訴我這是真的,而不是大腦發出的錯覺,不然我真的白白吃進太多消耗不完的熱量了。)

在女生中,我食量應該算很大吧。我記得以前大學時跟好友徐達偉出去吃飯,他每次都吃很少,大概只有我的一半,讓我非常非常地難堪加慚愧(男生請注意!你的食量也是影響女生對你感覺的因素)。不過隨著年紀增加,臉皮也越來越厚,也不在意被男生知道我食量很大了。有一回,有某個男生,完全忘了是誰了,在看著我吃完東西之後,由衷地告訴我:「妳知道嗎?從你吃下去的食物量來看,你的體型其實應該要比現在更大的。」我聽了之後很開心,還好我不是那種喝水也會胖的人,我會胖,是有跡可循的。

昨天我跟室友在廚房聊天,我順手做了兩個火腿蛋三明治,自己吃掉。吃完之後,覺得意猶未盡,便開始煮起海帶豆腐味噌湯。我室友問我:「妳是煮了要現在喝,還是要放冰箱?」我說,當然是現在喝啊,不然咧?她竟然說:「妳像小豬(piglet)一樣吃很多東西耶!」可是…兩個火腿蛋三明治也只是四塊土司、兩個蛋、四片若有似無的火腿耶。不過後來我又喝掉一個碗公的味噌湯就是了。

我也曾經嘗試要少吃一點,但是總是徒勞無功。記得以前住在台大宿舍的時候,半夜肚子餓只能去投泡麵機。每次我都想:「這次要吃少一點。」於是,我就會投「統一來一客」那種小杯麵。可是那種東西根本只能塞牙縫啊!!結果食慾大開卻沒有滿足的我,就只好下去,再投一碗「阿Q桶麵」。真可惡,取這種名字讓我罪惡感更重,可是我竟然就這樣又硬生生吃掉一「桶」麵,因為不可以浪費。想吃少一點的結果是,吃了兩碗泡麵,早知道一開始就買阿Q桶麵就好啦。

最近買了一瓶很讚的沐浴乳,是blackcurrant & cranberry口味的,看起來、聞起來就像是smoothie一樣,甜甜的、很怡人。沐浴乳裡面有一顆一顆紅紅的小顆粒,看了包裝才發現是真的cranberry種籽!所以我就很想吃吃看。在我洗乾淨吃了之後,證實果然是種籽耶!還有水果的原味!我很開心地跟我室友分享這個新發現,結果她說:「天啊!妳什麼不能吃?!以前看沐浴乳包裝上寫 ”Do NOT drink me”都以為是多此一舉,沒想到真的有妳這種會吃沐浴乳的人!」

Wednesday, 6 January 2010

得寸進尺

這一篇純發洩,因為我被某個人搞得很煩。

我在檳城做田野時,接到一封email,是英國某大學的人類學博士生,也打算到馬來西亞做田野,所以問我的意見。當時我正在掙扎著要拿馬來西亞的研究簽證,被官僚體制弄得頭昏腦脹,所以我很詳細地跟他說了申請研究簽證的過程跟注意事項,把我的經驗跟他分享。他很感謝,說我人很好之類的,而我只是希望他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所以能幫就幫。後來他又問了我很多問題,田野的、學術的都有,我也都盡力回答他,他也蠻誇張的,說我是他的救星、他的天使。

後來我回到倫敦,他說要見個面,當面談一些事情,有些申請文件的問題要問我。我知道他結婚了,所以請他帶他老婆一起出來,他卻含混其詞,最後只有他出來。那天我們去吃飯,他竟然把他從以前到現在的獎狀證書之類的都帶出來,展示他以前是怎樣的風雲人物,我真他媽的想吐,他以為我是他的口試官喔。然後席間不停講話也就算了,連我講話都被他瘋狂打斷。還堅持自己的意見一定是對的,認為自己對伊斯蘭的了解比大部分人都多很多,還想去馬來西亞的清真寺帶禱,同學,你是去做研究還是去展示你有多厲害的?最基本的Islamic reformist的定義都搞不清楚,一廂情願地認為他們都是激進保守主義者,你國家的reformist是這樣,不代表馬來西亞的也是這樣好嗎?講得一副你很懂的樣子,不然你不要做田野啊,連去都沒去過,就一副自己很厲害的樣子,那你做什麼田野?我沒有跟他爭辯…..因為我根本沒有機會開口,從頭到尾只是虛與委蛇。

飯後,我實在很想回家,可是又要陪他等車,他一直說沒想到我本人是這麼地漂亮、聰明、人又好,真可惜我沒在他生命中早點出現,你媽咧,這是什麼話?幹!我要吐了。還說他老婆是很傳統的穆斯林,不讓他認識其他女生,所以跟我出來都得瞞著他老婆,不然他很想跟他老婆分享我的事情。從此以後,我就很懶得理他,雖然他問我問題,我還是會盡量回答。可是他每次都叫我Dear,拜託,我知道在英國這樣叫人很普遍,但是我就是覺得被他這樣叫很噁心啊!!

最近我越來越不耐煩,因為他快去檳城了。他要我介紹幾個連絡人給他,可是我不想,因為我不想他去煩我的朋友,聽起來很殘忍,但是事實。所以我直接告訴他某個對他有幫助的組織,叫他自己去跟他們接觸。他又問了很多很基本的問題,問到我很火大,例如:去到要住哪裡?要去哪裡換錢?英國的電話可以在那裡用嗎?要去哪裡開戶?我越看越生氣,很多資訊是你上網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的,為什麼連這種東西都要問人家?你是個大人,你應該有能力去處理這樣事情。我當初也是一個人摸索出來的,碰壁碰了一堆,檳城每一間銀行我都跑過,就為了開個戶。Putrajaya就跑了三趟,就為了弄好研究簽證,浪費很多時間沒錯,但是那是經驗,那是任何一個大人都應該要有能力處理的,更何況你是一個人類學家。

我真的很樂意幫忙,例如我直接跟他說去外商銀行開戶的成功率比較大,因為這是經驗,而不是上網可以查到的。可是人不可以這麼懶,懶到我很想給他一巴掌。有次跟他講到Jabatan Agama,他就問我那是什麼,你一個要去馬來西亞做田野的人,連一個網路字典都沒有嗎?任何一個印尼文或馬來文字典,你輸入這個詞,都會得到答案,就是宗教局。這也就算了,知道是宗教局之後,就問我長官是誰?我他媽的怎麼知道長官是誰?你不會自己google喔?我有義務要幫你查出來嗎?

乍到檳城,當地人都覺得我超獨立,一個人來到,找房子、買家具、踏腳車到處跑,自己去回教堂認識人。我到吉隆坡,自己坐捷運、搭火車、計程車到處訪問人,竟然有人嘖嘖稱奇,覺得我超猛。其實我覺得這些都很正常,就像是自己規畫自助旅行一樣,至於找房子、搬家,大概是我過去這五年來最常做的事了吧。或許我就像是我媽說的「憨膽」,一個人到新的地方都不害怕,一個人處理事情也都習慣了。對照一個大男人,卻事事要人家幫忙,得寸進尺、懶惰成性,我似乎還算是挺獨立的。

Friday, 1 January 2010

接到檳城友人的一封信。有時候很難分辨「報導人」與「朋友」,就讓我以朋友身份說這件事吧。

D是一個馬來女人,嫁給了一個華人。但是華人丈夫的父親與兄弟都不接受這個馬來媳婦,至今結婚三年多,兒子都一歲多了,他的父親仍然不願意這個消息外洩。其實說穿了,他們就是覺得兒子娶了馬來人很丟臉,不敢讓朋友知道。

D是個文靜的女孩,跟我同年,在大學裡擔任講師,剛認識時或許有點慢熱,但是相處久了,我發現她是很友善、溫柔而堅強的女孩。在田野中,我花了很多時間與馬來太太們在一起, 而她們多數都是那麼地獨立而善體人意,說到華人婆家對待她們的方式,也總是無奈地笑著說:「我已經習慣了。」D也是一樣,忍受婆家的人無視於她的存在,不尊重她的宗教信仰與生活習慣,可是她從來沒有抱怨過一句話,倒是她的丈夫告訴我她受了這麼多的委屈。

我一直以為她很堅強,直到我收到她的信。她丈夫的哥哥年底結婚,很久以前我就在關心這件事。他丈夫告訴我,屆時婚宴他若要出席的話,就一定會帶著他太太一起,他希望能藉著這次機會,迫使他的父親與哥哥面對現實。十二月中時,我還打電話回檳城問候他們,順便打聽一下事情的進展,D說她不知道,一切得看她丈夫。我問了他丈夫,他說還未討論到這一點,但是他也很擔心。今天我收到D的信,她告訴我她很傷心,十二月底的女方請客他們不讓她出現,接下來一月男方請客,照理說她是新郎的弟妹,理應出席,但是他們還是不讓她出席。

讀著她的信,我一面掉著眼淚,為她心疼。當你有機會看到一個人的內在時,為甚麼總是拘泥於他的外在標籤?我看到的是一個單純善良的女孩,為甚麼他們只看得到她是個馬來人?哪一個女孩願意看到自己的婆家以自己為恥?大家都是人生父母養,這樣對待別人家的女兒對嗎?

我很激動,不知道這樣的情緒算不算正常,或許有點超出研究者的份際。我其實接下來很想研究跨種族婚姻,只是我擔心太過情緒化,因此或許只能偶爾在網誌上發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