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2 July 2009

Rojak

我常看見有人批評別人「一句話裡偏要夾雜幾個英文字,既然那麼厲害,怎麼不整句話都用英文說?」先從「厲害」兩字來分析,代表批評的人認為會幾個英文單字是「比較厲害」的表現,但是卻又認為若不整句話都用英文說,就是「假厲害」、「愛炫耀」。那麼,是不是整句話都用英文說,就是比較厲害、比較高等呢?這是這一類人的邏輯,「會英文」是比較高等的,但是看到半調子,他們又忍不住酸一下人家。這樣的態度誠實地反映了這些人的病態心理。

首先,語言是工具,沒有什麼語言是比較高等的。不過許多人就是覺得會講英文很高等,法文或許更佳,但是講台語就是俗、更不用說要去學什麼Swahili了。要是一個人一句國語裡摻著幾個台語字(例如:幫我「見」一個位置),恐怕沒有什麼人會用那樣酸溜溜的語氣來批評(但是會用鄙夷的語氣說:那是台灣國語)。這樣的情況,我扯遠一點,拿在台灣的老外來說好了,很多老外在台灣教英文,台灣人對這些老外的態度,活像是被八國聯軍打敗之後,心態扭曲以至於覺得會講英文就像是上等人一樣,殊不知多少在台灣教英文的老外,學歷品行不佳,在自己的國家找不到什麼好工作,只靠著會講自己的母語,就來到太平洋上的小島接受天神似的歡迎。再講到我媽,某次她聽我與外國友人講完電話,竟然用她閃亮亮的眼睛,帶點羞澀、帶點崇拜的語氣說:「你英文好好喔,可以這樣聊天。」我說:「媽啊,我在英國念書,要是不能用英文聊天,你要我怎麼生存?」這是基本的道理,但是我媽就是忍不住覺得我會講英文很厲害。

接下來,語言是工具,主要扮演的是溝通的角色,重點是「能夠讓其他人理解」。並且,語言並不是永遠不會變動的活化石,它是與時並進、因地而宜的。我習慣了馬來西亞的說話方式之後,我也開始習慣了一句話裡摻三種語言。不為什麼,只因為這就是現實,這就是這裡的溝通方式。我不講「超級市場」,講”supermarket”,不是因為我要炫耀我懂這個單字,而是因為這裡沒有人說超級市場,直接就用英文稱呼。我不講「市場」,我用”pasar”或「萬山」,因為這就是這裡的習慣。某些台灣人的態度是,你說一句「這是個很好的idea」,他就要口誅筆伐,指責你為什麼不用「主意」、「想法」,而硬是要插一個英文單字進去。在馬來西亞,因為大家都很習慣這樣”rojak”的語言,所以說話很自在,甚至有時候我們太多語言交替著用,不小心講出了很奇怪的組合(例如:我要去把那個bell「套」起來à意指「我要去把那個腳車的鈴拆下來」),大家也是哈哈笑著我們脫口而出的rojak,誰也沒有因此而弄得臉紅脖子粗。

當然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真的會在說話中摻入英文單字,以顯示自己的英文很強,但是以我個人的例子來說,有時候你就是習慣了某個表達方式,像是我覺得英文有些字很好用,比較能表達我的意思(你說我中文不好也可以,但是有時候就是臨時想不到應該用什麼字會比較好),所以我就會直接用英文,純粹只是方便,只要對方懂就好;相對地,如果講話的對象只能了解中文,那麼我就會用全中文來說話。我認為,沒有必要對語言有這麼死板的限制(在這裡我覺得用”rigid”這個字,比死板來得更能表達我的意思,但是我還是努力用中文表達了>_<),在馬來西亞,我喜歡講華語講一講突然變福建話,然後再變英語跟馬來話,誰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我的馬來話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進步,因為我不怕講出來被人家笑、被人家批評我亂摻英文進去。我在想,是不是這樣的環境,使得馬來西亞人的語言能力普遍都很不錯,至少他們不怕講,英文大多有可以溝通無礙的程度。而在台灣,大家都怕講英文,怕自己英文不好被笑、被挑文法錯誤,好像只有英文流利的人才有資格說英文一樣。(偏偏很多愛挑人文法錯誤的人,叫他講英文,他倒是一句話都講不出來。)

學習語言不該背負著這麼沉重的負擔,尤其是應該拋棄對語言的價值判斷,語言是工具,不是炫耀財,也不應該只有一種可能性。

* "Rojak"是一種食物,水果、蔬菜(有時候有魷魚!),上面淋上特殊的甜辣醬汁跟花生粉。http://en.wikipedia.org/wiki/Rojak
因為Rojak裡面有很多有的沒有的東西,所以用來形容多種語言摻在一起講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