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回到員林,造訪我的另一個家,我生長的家。奶媽已經在我國中的時候過世,但我一直與她的丈夫(伯伯)以及哥哥、姐姐、侄兒、姪女保持聯繫。當年跟著我到處亂跑的小毛頭們都長大了,伯伯與哥哥姐姐們卻不見年歲增長,依舊與我記憶中一樣。
吃完飯、回到家後,竟仍興奮得坐立難安,因為回到員林後還沒有機會和任何一個和我年紀相仿的人相處,這畢竟已經不是我熟悉的地方了。小朋友們才小我五六歲,年輕人七嘴八舌的青春能量在我死氣沈沈的生活裡注入一股久違的活力。三十年了,我出生不到滿月就到他們家,接受奶媽還有大我十幾歲的哥哥姐姐的愛,至今我內心深處還是渴望那樣的家庭生活。
小時候,我是全天候地被放在奶媽家,等我媽「有空」時才來看我,有時候一個月才帶我回「家」一次,奶媽家的哥哥姐姐們都開玩笑說我可能是撿來的。奶媽家的氣氛是和樂而輕鬆的客家人,有著充滿愛與笑的家庭生活;而我自己的家,似乎總是有股壓抑住的情緒與黑暗內幕。回家後,我是適應不良,認知錯亂的問題兒童。小時候要離開奶媽家,總是像生離死別一樣,哭得肝腸寸斷,不願意到那個沒有笑容與愛,還兼被自己哥哥欺負的痛苦家庭。有時候我想,或許就是因為有這樣的落差,造成我在這個家總是覺得自己「不合時宜」。
在自己的家也生活了二、三十年了,我明白父母對我的愛與用心,這一點毋庸置疑。只是他們是情感內斂的人,且批評總是比讚美來得多,或許所謂「傳統」的父母就是這樣吧。我曾經以為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的家庭生活,甚至以為自己也是不愛表達感情的人。可是男友的爸媽對我的照顧、與我的互動,都讓我想起當年在奶媽家的生活,再度感受這樣來自長輩親昵的愛,才讓我明白,其實我一直都嚮往這樣的家,羨慕人家有這樣的父母。
這樣說或許會傷爸媽的心,但是我在家並不開心,也不自在。如果當初我沒有被送到奶媽家度過我人生中的前三年,或許今天我不會對自己的家庭有這麼大的陌生感。我不知道當初為什麼我媽這麼忙,忙到把孩子丟在別人家、付了錢就算了事。工作再忙,難道連晚上把小孩接回家睡覺都做不到嗎?奶媽家就在學校旁邊,離我家五分鐘車程,下了班後要接孩子回家也是舉手之勞,如果生了小孩自己都不想照顧的話,何必生小孩呢?不要以為嬰兒就是吃跟睡,三年,三年就足夠讓我認定自己是奶媽家的一員。
回家心情鬱悶,又因與奶媽家人重聚,往事歷歷在目,藉此抒懷。